首页 > 清风苑 > 历史文化 正文

历史文化

传 承

稿件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: 2025-07-18 09:58:21

  我和老余做过一年半的同事。曾经我们分属不同的单位,机构改革后,我们成为一个单位新组建的领导班子成员。

  班子成员中,老余是老大哥,年近六旬,不到3年就要退休了。一起共事,老余给我的印象是低调、友善、踏实、好学、勤奋、靠谱。班子首次分工安排他分管财务科和后勤中心,机构改革后,后勤保障工作千头万绪,原来互不隶属的两个单位变成一个单位,干部职工增加了一倍多,就餐分散在六七个不同的地方,可谓点多面广线长,面临的困难也复杂棘手。即便如此,老余也毫无怨言,坚决服从组织安排。

  “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”,既要把基层单位干部职工伙食保障好,还要开源节流,老余真是花了不少心思。有大半年时间,老余几乎每天都到基层蹲点调研。他调研不是走过场,而是沉浸式。比如,到食堂,他就穿起工作服做起“厨师”,参与早中晚三餐,一个食堂一干就是一周多,食堂里的师傅对他说:“您是领导,看一看、提一提要求就行了。”老余总是笑着告诉师傅:“我自己不干哪有切身感受?怎么体会到大家的辛苦?又怎么能让大家满意呢?”

  有一家基层单位在江边的港口,江面上常年刮大风,港口施工作业尘土飞扬,可谓“晴天一身灰,雨天一身泥”。老余把这个单位作为重点关注对象之一,长时间驻点,与基层干部职工同吃饭、同饮水、同作息,了解每位干部职工的困难和想法,帮助大家解决问题。大家非常感动,说:“您年纪大了,别太累了,我们年轻,比您的孩子还小,吃点苦没关系。”老余总是回答:“工作条件艰苦没办法,但生活上我应该把大家后勤服务保障好,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。”

  我是一个外地的交流干部,晚上喜欢到办公室看看书,我发现长年累月办公大楼最后一个关灯的总是老余。白天他穿梭于六七个基层单位,只能利用下班后的时间阅读文件、处理公务。我常劝老余,早点回去休息,陪陪家人。“孙辈们有女儿女婿陪,我快到退休年龄了,真是恨不得一天当成两天用,一天能完成一周的工作,为大家多做点事,为我们新单位打下好的基础。”老余总是这样回答。

  老余身上没有丝毫“官气”,他就是一个朴实低调、勤恳工作的“老黄牛”。

  直到老余年近九旬的父亲离世,我才知道老余的父亲是一位口碑很好的老领导。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!

  老余的父亲余老曾担任过县长、县委书记、市纪委书记、市委副书记,每到一地都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称赞。在离任30多年后,讲述他事迹的文章依然频频见诸报端,谈到他的政绩,当地干部群众如数家珍。在担任县长时,他将“楚城一仆”作为座右铭,并刻成章,盖到宣纸上,再压在自己办公桌的玻璃板下,时时刻刻提醒自己。在担任县委书记时,他又刻制了一枚“安东一民”章,日日警戒自己只是县里80万人口之一,没有任何特殊之处。

  新华出版社曾出版余老的一本书。书中写道:“为官以德,本是普普通通的常事。不重视德,不具备德,何以为官!即便当了官,将会是什么样的官?”人过留名,雁过留声。时隔数十年,父老乡亲仍然记着余老、赞颂余老。

 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,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。优秀家风的传承需要长辈们的言传身教,用行动影响下一代,一代一代发扬下去。从书记余老到同事老余,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良好家风的传承和接力。(陈银健)

>>><<<